中新網蘭州5月8日電 (郭蓉 張婧)甘肅山丹縣文物管理局局長張勵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透露,山丹縣多年來通過專業加固維修、設防護網、建防洪工程、民眾自發守護等多項措施“搶救”保護漢明長城,截至目前,明長城部分段防洪工程、明長城二期搶險加固工程即將竣工驗收。
山丹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內綿延近200公里,被專家譽為“露天博物館”,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也是中國境內唯一“漢明長城并行存在”的古遺址。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訪了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這處歷史遺跡。工作人員已采用錨桿錨固、裂隙充填注漿、土坯砌補等方法對明長城墻體遺存進行加固維修。
山丹縣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員韓小霞介紹,明長城隸屬于明朝時期的甘肅鎮管轄,分布在縣境北體68段,長約143千米,實存約111千米。底寬達到1米至3米,頂寬0.1米至0.6米,高度約0.5米至4.5米,夯層厚度約為0.16米至0.22米。
作為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夯土古長城,山丹境內明長城充分吸取了我國自戰國以來尤其是秦、漢長城修筑工藝技術之所長,堪稱是我國夯土長城建筑之精華。長期以來,明長城不僅受到片狀剝離、坍塌、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沖溝發育、生物病害等自然病害,還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急需進行搶險加固。
2006年漢明長城被國務院整體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丹縣也因此被確定為長城保護試點縣。2009年,當地出臺《山丹縣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記者在現場看到,古長城建設控制地帶現已完全達到規定,左右兩側50米之內都成為明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了更好保護長城墻體防止人或牲畜靠近造成人為破壞,一段古長城兩側沿線都已設立2.5公里長的刺鋼絲網。
除此之外,當地民眾還自發居住在古長城旁,守護長城安危。現年47歲的唐承國就義務擔負起了村內沿線7公里明長城保護的責任。“以前人們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經常取城墻上的土為私用,自從長城保護條例出臺之后,人為破壞城墻的村民越來越少,現在已經看不到在長城取土破壞的人了。”他說。
2011年至今,山丹縣文物局先后完成了縣境內明長城新河段搶險保護加固工程項目;陳戶鄉新河明長城防護工程;明長城新河段防洪工程、明長城豐城堡防洪工程、明長城山丹段(二期)搶險加固工程。
2017年,山丹縣選取G30高速與明長城相交新河長城4段、5段各1000米,在距離長城5米的地方安裝投光燈進行2小時的夜間投光,對長城進行亮化,使高速行駛人員能夠近距離看到長城。
今年,山丹縣還計劃對1997年在新河驛修建的長城陳列館進行重新布展,讓過往的游客能夠近距離了解長城全貌,了解它的重要歷史意義,提升民眾保護意識。